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中文名:古筝
    外文名:Chinese Zither
    乐器属性:弦乐
弦数: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
历史追溯:战国时期
经典曲目:《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
古筝局部图片
古筝介绍
  【古筝/汉筝】:即汉筝/古筝 是汉族筝乐器的名字 是汉族的民族传统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另外还有蒙古族的【蒙古筝/雅托葛】 朝鲜族的【朝鲜筝/伽倻琴】 而【朝鲜筝/伽倻琴】与汉筝(古筝)渊源颇深。
  【 蒙古筝】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国锡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带古老的民族乐器,表现力十分丰富;其结构、定弦法、演奏风格均区别于汉族古筝。 
  【朝鲜筝】即伽倻琴,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汉筝基本一致。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 
  据《三国史记》记载:“伽倻国嘉实王制十二弦琴。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于勒制其曲。” “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 
  注:《三国史记》(삼국사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的正史 ,是朝鲜现存的最古史书 。《三国史记》主要以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记》为依据,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此书是研究朝鲜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现存文物
 1979 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连件筝。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166 厘米、宽 17.5 厘米,尾宽 15.5 厘米,两端各有十三个弦孔。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174 厘米,筝首弦孔为置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这两件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与后世古筝相似,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实物。
演奏技法
  古筝(Chinese zither)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演奏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调整音高,完善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无规律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以运用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手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袁莎、秋霁、蒋周健、刘乐、鲍栋、宋心馨等老师。多年来,袁莎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共约40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得到极高的赞誉与评价,被国外媒体称誉为"中国古老传统音乐艺术与中国当代创新音乐艺术出色结合的优秀、动人展现者";"感人的听觉印象与迷人的视觉印象之高度完美统一的表演"。随温家宝总理出访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2007俄罗斯中国年闭幕式”上为两国总理演出由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指挥的双筝交响乐《渔舟唱晚》;在“相聚在五环旗下2008北京音乐会”中为国家主席胡锦涛、奥委会主席罗格等领导人演出与著名指挥家陈佐煌合作的古筝协奏曲,并两度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袁莎古筝的意境与感悟”“袁莎筝乐赏析”艺术讲座。  同时期内,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创作的筝曲,如《秦桑曲》、《临安遗恨》、《铁马吟》《茉莉芬芳》等等。同时古筝的重奏曲作品亦陆续推出,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乡高歌》、《春江花月夜》《欢沁》;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二重奏《满江红》;古筝与蝶式筝二重奏《春之海》;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筝合奏《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等等,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此外,还有中西合璧的古筝与小提琴合奏《夏夜》、《渔舟唱晚》。  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古筝初学者必看
  筝的演奏姿势弹筝的姿势有多种,一般采用坐式,要求坐姿端正,精神饱满、动作自然。
    弹筝的姿势,一般采用坐式,特殊场合采用站式。古代采用过盘式、跪式。
    由于流派的不同,筝的放置位置、筝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筝架,有的用类似人字形的筝架,还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
    采用琴桌式筝架比较稳因、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于筝的共鸣。琴桌的大小应适当,恰好放稳筝的四个角;筝与琴桌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以便于出音;琴桌的高低适合放腿为宜。此外,琴桌的造型应美观大方,如采用类似人字形折叠筝架,应注意筝体能放置平稳,避免演奏中摇晃。如采用小筝放在腿上演奏,小筝筝头底部应加筝托,以防止上身过前倾,腿部不要挡住出音孔,琴凳不要过高,筝尾支架的高度应与琴凳高度相当或略高。
    琴凳离筝体要近,尤其弹奏宽大的、弦数多的筝,一般身体前侧距筝体大约有6厘米至10厘米,应坐在靠近前岳山的位置上,坐的高低位置,应以方便演奏,便充分发挥技巧为原则。身体离前岳山过远,将使右手演奏困难,影响对触弦的控制;离前岳山过近,左手按弦困难,右手拨弦不方便;坐的位置过高时,上身容易前倾;坐的位置过低时,容易紧张。
    演奏者坐的姿势应该是:两腿自然分开,上身端正,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态度自然。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也不要过分挺胸;既不要拘紧,也不要松垮。切忌摇头晃脑、脚打拍子等坏毛病。

    正确的演奏姿势是:右脚蹬在固定筝架的踏板上,头部略俯视,双手按乐曲开头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弹奏准备。

    右手指法概述一、关于扎桩二、右手手指的拨弦方法 >>  筝的传统演奏方法,就是用右手拨弹筝弦,演奏旋律,左手在码外弦段上以按颤揉推等手法装饰旋律的。累世相传的一首弹筝诗,以口诀的形式记述了弹筝的技巧。        
    名指扎桩四指悬        勾摇剔套轻弄弦        须知左手无别法        按颤揉推自悠然

    通常人们把右手指法分为单指指法和组合指法。单指指法,即用一个手指拨动琴弦的指法。这类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和摘八种。

     组合指法,即用两个以上单指指法配合拨弦的方法。在组合指法中还可分为撮类指法、摇类指法和其它组合指法。传统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拨弦的手形是“名指扎桩四指悬”,扎桩即无名指固扎在前岳山内外,跟着四指的拨弦而移动。有人比做倒垂的花朵,也有人比做鸡爪形。在演奏中一般大指与中指保持五个弦距的宽度,手掌的位置应以保持大指与中指拨弦重心的平衡,掌心在从大指弦距数起的第二、第三弦距之间,手不要过于垂直,以略偏向右侧为宜。

     扎桩起着支撑的协助其他四指拨弦的作用。某些“四指悬”的拨弦指法中仍需用无名指的扎桩,以跟弦支撑用力。尤其大指的连续快速拨弦必用无名指的扎桩来支撑,才能用上劲。扎桩也不限于在前岳外进行,根据拨弦音色的需要而常常在前岳山内的弦上跟弦扎桩。随着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已很少使用扎桩了。 
    左手指法概述左手指法分为吟按指法和拨弹指法两大类,其中以吟按指法最有特色。
    左手指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左手吟按指法,一类是左手拨弹指法。
    左手吟按指法,是筝最富有特色的指法。古代弹筝有只用吟按指法不用左手拨弹的。在筝曲中,表现出的细腻、委婉的情趣,与左手技法的巧妙运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左手吟按指法的基本要求,左手在码子左侧弦段上润饰、美化和改变右手拨弦音的各种指法,称为左手吟按指法。使用吟按指法时,首先用左手的食中二指或食中名三指自然并拢,手指略有自然弯曲,以手指的顶端触弦,跟着右手拨弦音进行。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左手指尖触弦,中指用力较多,食指(或食名二指)用力次之。

     2)左手指尖触弦部位在码子左侧16-19公分的地方,高音区弦长一些,低音区弦短一些。

     3)左手手指略有自然弯曲(是在吟按指法进行时自然形成的)。手指与手背约成110度角。

     4)吟按指法一般是随右手大指的拨弦音移动,偶尔也随中指按弦。某些和音或和弦音的按揉,则根据需要随食中二指按弦或每指吟揉一弦。左手随右手移动的方向,向外侧拨时,左手偏向左前方;向内侧拨弦时,左手移向靠近身体的方向。

     5)吟按指法的用力是肩部顺臂自然传递到手,不可单纯用手或手腕的力量压弦,也不可单纯用指力拨弦,只有在一些个别的技法中,手腕或手指的用力可略多一点。

     6)左手吟按的基本“图式”是以手指和肩部划一直线,以手和臂成弯弓形,各种指法是以这个弯弓形的摆动或摇动为基础而进行的。

     7)左手大指和小指随手形自然放置,大指自然置于食指旁,小指置于各指旁,可有自然的分离,不可过翘起或垂下。

     双手配合拨弦指法:

  

    双手配合拨弦指法有轮抹、三勾轮抹、轮撮、双手琶音、双手柱外刮奏等。

   1、轮抹:左右手用抹的指法快速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 轮抹常用于演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表现跳跃或急促的情绪。

    2、三勾轮抹:这是一组双手配合拨弦的综合指法。共有四次拨弦的动作:  第一次右手用三勾;  第二次左手用抹;  第三次右手用抹;  第四次左手用抹。  三勾轮抹常用于情绪热烈的乐曲中。

    3、轮撮:左右手用撮的指法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轮撮常用于连续快速八度和音的演奏。

    4、双手琶音:用双手配合弹奏琶音,演奏分解和弦,取得如流水效果。双手琶音的用力,一般要求每个手指力度要均衡,有时强调大指要稍多用力,以突出琶音中的旋律音。还应注意左右手的衔接要紧凑,时值要准确。

    5、双手柱外刮奏:左右手交替进行柱外刮奏。它主要用于制造气氛,取得某种特殊色彩。

    双手配合拨弦的手法很多,以上讲的仅是双手配合的部分指法。双手配合的其他手法还有:  a.左手弹伴奏音型,右手弹旋律  b.左手弹历音,右手弹旋律  c.左手弹旋律,在手弹历音  d.左右手交替弹历音,激烈时如急风暴雨;缓慢时如潺潺流水   e.左手弹分解和弦,右手弹旋律  f.右手弹旋律,左手弹对位性旋律或副旋律  g.右手弹旋律,左手弹某种效果(如打击乐、鸟鸣等)

    筝的和声与转调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普通二十一弦筝上,可以通过左手的按弦和右手指法的变化,演奏和音及和弦,也可以进行转调。 和声与转调:

    在普通二十一弦筝上,有着丰富的和声效果,同时也能够适当进行转调。

    筝一般采用五声音阶的定弦,没有七声音阶的某些音,也没有各种变化半音,因而筝的转调不象其他一些民族乐器那样方便和丰富。

    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普通二十一弦筝上,我们可以通过左手的按弦和右手指法的变化,而演奏出七声音阶的所有音;还可以演奏出十二平均律的各种变化半音;还可以演奏出多种音程的和音和许多和弦;尤其是通过左手的按音和右手的指法变化也能转几个调(一般可转四、五个调)。